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臺灣高等檢察署:回首頁

:::

防範青少年新興毒品次文化團體之形成

  • 發布日期:
  • 最後更新日期:114-07-30
  • 資料點閱次數:173

生活與法律-防範青少年新興毒品次文化團體之形成

打破毒品假象,重建認同與支持,守護下一代的未來

我們常說「青少年的選擇,決定一生的未來」。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最新研究,青少年吸毒再犯率高達 35%,且「家庭支持不足、校園適應困難」是主要的高危險因子。
近年來,新興毒品如 K他命、喪屍煙彈、彩虹菸,被包裝成「酷炫流行文化」滲透青少年的生活圈,甚至出現「沒K講沒話」的順口溜,讓毒品社交化、次文化化,威脅我們下一代的健康與人生。
今天非常榮幸邀請到 臺灣高等檢察署智慧財產檢察分署黃正雄檢察官,與我們一起探討「如何防止青少年陷入新興毒品次文化」。我們將從家庭、校園、社會三個面向找出預防方法,也會提供即時資源與法律救助管道,協助社會大眾認識與行動。

在一則中央社報導指出,青少年吸毒再犯風險高達35%!國衛院揭「6大危險因子」家庭影響最大(Uho優活健康網|2025/4/7中央社報導 https://www.uho.com.tw/article-66327.html)提到,青少年接觸毒品的新現象日益漸增,青春期也是嘗試及開始使用非法藥物的高峰階段,對於生理、心理、社會發展造成不良影響。
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研究指出,曾使用非法藥物的國中生,家庭經濟弱勢、家人用毒比例都較一般國中生高,但若有接受高風險家庭服務,可減少43%再用毒風險。這是國家衛生研究院神經及精神醫學研究中心合聘研究員陳娟瑜團隊針對2013年至2016年教育部藥物濫用學生個案輔導管理系統資料進行分析,研究成果在2025年1月登上《成癮醫學權威期刊》(InternationalJournal of Drug Policy)。報導並就該研究發表整理重點如下:
一、國中生吸毒與「家庭」有關
研究發現,1,605名曾使用非法藥物的國中生中,有81%使用第三、四級毒品,且其中有35%在4年內再次被通報;家庭相關因子當中,有「低收入、貧窮狀況」的達25.6%;有「毒品使用家人」者則有16%,分別為全國12歲至14歲者平均的3倍與8倍。此外,曾用毒國中生當中,有11.4%曾被通報來自「高風險家庭」,為一般國中生的14倍;6.4%曾被診斷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並有35%曾「就學中斷」,為整體國中生平均的
81倍。

二、「中輟生」增46%再被通報風險
研究團隊追蹤曾用毒國中生「4年再被通報用毒」的累積發生率、風險與相關因子發現,「曾接受高風險家庭服務」可能減少43%再被通報風險;曾有「中輟經驗」可能增加46%再被通報風險。
至於失學在校外的12歲至14歲青少年,團隊分析這247人發現,不論使用第一級或第二級毒品者、4年再被通報率,或生長在高風險家庭、曾受中輟輔導的比例,都比「曾用毒但仍在學校就讀」的國中生還高。

三、預防毒品應「強化教育」
陳娟瑜指出,青少年非法藥物預防策略應「強化教育、社政及醫療系統的跨領域合作」,如在社福體系中針對「高風險家庭」提供毒品防治教育、在「校園毒品預防方案」中建立「親師合作機制」,主動積極接觸「高風險學生家庭」、強化「中輟學生對非法藥物接觸的風險評估」等,從「上游問題」預防國中生接觸毒品。

Q1:什麼是「青少年毒品次文化」?為何危險?
A: 次文化指小團體內特有的價值觀與行為模式。毒品被包裝成「時尚、放鬆、交朋友」的象徵,淡化危害感,讓青少年以吸毒來獲得認同感,甚至主動拉攏同儕加入。一旦形成,毒品會成為人際關係籌碼,排斥者被孤立,成員再犯率更高。

Q2:目前台灣青少年最常接觸的新興毒品有哪些?
A: 主要是 第三、四級毒品,包括K他命、FM2、彩虹菸、喪屍煙彈、咖啡包型混合毒品等。這些毒品常被偽裝成糖果、飲料、電子煙油,外觀不起眼,難辨識。

Q3:哪些青少年是高危險群?
A: 國衛院研究指出,高風險因子包含:
家庭經濟弱勢或功能失衡(25.6%)
家人使用毒品(16%)
中輟或學校適應困難(再犯率增加46%)
ADHD或精神壓力若可及早接受高風險家庭服務,可減少 43% 再用毒風險。

Q4:家長或老師如何察覺孩子可能接觸毒品?
A: 警訊包括:
行為突變:情緒暴躁、夜間外出頻繁
學業下滑、與家庭疏離
身體出現嗜睡、體重下降、眼神渙散
發現可疑小包裝粉末、煙彈
家長應以開放式提問及陪伴代替指責,並主動尋求學校輔導或毒防中心協助。

Q5:校園可如何防範毒品文化滲透?
A:
建立「親師合作」預警網絡
對中輟、邊緣學生強化關懷與輔導
增設同儕領袖教育,建立正向團體
與毒防中心、警政單位合作,進行隨機尿篩及法治教育

Q6:社會如何協助弱勢青少年避免被吸收?
A: 政府已建立多管道:
少年輔導委員會:針對第三、四級毒品使用者進行社工關懷
少輔法庭:第一、二級毒品司法審理
地方毒防中心與NGO提供心理支持、就學就業資源
社區團體可多舉辦公益活動,提供安全社交圈。

Q7:若孩子疑似吸毒,家長可以怎麼辦?
A:先冷靜,避免情緒化指責
尋求專業協助:毒防中心24小時專線0800-770-885
帶孩子進行篩檢,必要時進入少年法庭保護管束
積極參與戒癮及家庭支持服務

Q8:毒販如何利用社群與青少年互動?
A: 常見手法:
在IG、LINE群組營造「派對酷炫」形象
利用網路暱稱販售毒品「咖啡包」
利用同儕互推,提供免費試用
因此家長應適度了解孩子的社群圈子。

Q9:如果在校園或社區發現疑似販毒行為,如何通報?
A: 可立即向 110報案 或聯繫地方毒防中心。提供確實時間、地點、嫌疑人特徵,不需直接與毒販對質,以保安全。

Q10:社會大眾能做什麼,阻斷毒品文化?
A:
打破沉默文化,勇於舉報
支持弱勢家庭資源計畫
擔任青少年導師、志工,提供正向團體認同
分享正確防毒資訊,避免以訛傳訛

聽眾即時問題
Q1:怎麼分辨電子煙是普通煙油還是毒品煙油?
解法: 若無標示、價格異常低或香味特殊需提高警覺,可送檢或通報毒防中心。

Q2:青少年會因交友壓力被迫吸毒,該怎麼教孩子拒絕?
解法: 模擬情境練習說NO,給孩子「拒絕的台詞」,並提供替代方案(例如邀請參加正向活動)。

Q3:中輟生不願回校,如何防止他們進一步接觸毒品?
解法: 接入地方少輔會或中輟輔導機制,協助職訓、實習或短期就業,避免遊蕩。

Q4:如果家長擔心孩子交友圈不好,能否偷看手機?
解法: 建議以溝通協議方式檢視,過度監控反而造成隔閡。必要時可透過學校或輔導員協助。

Q5:社區若有「毒品派對」傳聞,怎麼處理不會被報復?
解法: 可匿名檢舉或透過校方、警政單位間接通報,並可申請警方保密保護措施。


日前在網路媒體看到一則名為「從「沒K講沒話」到喪屍煙彈,毒品滲入青少年社交圈,恐成新世代流行文化」(台灣好報,好報企劃2025年7月16日週三下午1:12,記者蔡鳳敏/雲林報導https://tw.news.yahoo.com/%E5%BE%9E-%E6%B2%92k%E8%AC
%9B%E6%B2%92%E8%A9%B1-%E5%88%B0%E5%96%AA%E5%B1%8D%E7%85%
99%E5%BD%88-%E6%AF%92%E5%93%81%E6%BB%B2%E5%85%A5%E9%9D%9
2%E5%B0%91%E5%B9%B4%E7%A4%BE%E4%BA%A4%E5%9C%88-%E6%81%90
%E6%88%90%E6%96%B0%E4%B8%96%E4%BB%A3%E6%B5%81%E8%A1%8C%E
6%96%87%E5%8C%96-050901255.html?guccounter=1&guce_referr
er=aHR0cHM6Ly93d3cuZ29vZ2xlLmNvbS8&guce_referrer_sig=AQA
AAD9TeJWvF-9eIMt8w2Bsv_vb54AqGV9_T965aij1W3JRTd5FepV3aYh
UIHnHCp3_pwJOy2wpS1Nrd7_Y51hRp9EvU4VuvHv4f243Mpfqz4Ql4PE
tmYoa6IaZObHaTpMKZatFuC-FInHQlLCRYaPkq6VXPSZM5EjSO5O32Zg
woMdl)的報導,文中提到青少年間的「毒品社交文化」正悄然成,這是一個非常值得重視與必須防範的問題。

以往有關毒品施用,通常都與對於壓力的放鬆或精神的提振等有關,所以可能是為麻痺自己、放鬆舒緩、開趴嗨翻、增加情趣或甚至加班趕工等理由。然而一般生活中也常會遇見菸友與非菸友聊天時,會希望非菸友一同點根菸,聊起來才有氣氛、感覺與共鳴的情形,使得非菸友非得抽根假菸不可。此即含有認同感在其中,可以因而免除非我族類的感覺,而有融入該類族群的所謂自己人之氛圍產生。

上開報導其實也是在描述這樣的一個現象,尤其在較為弱勢、邊緣、低成就感,亟欲尋求認同感及歸屬感的青少年身上,更容易發生這種效應。這類青少年在校園社交生活中往往不如意,卻又希望獲得群體的接受,因此常常會附和及配合群體所標榜的活動或事務,前述吸菸或是飲酒乃較常見之狀況,也因此能夠成為次文化團體的一員。

然而毒品的散布現在也有藉由此種方式的趨勢,毒販即俗稱「藥頭」先在群體中將例如施用K他命、喪屍煙彈及彩虹菸等新興毒品之行為塑造成流行、酷炫的形象吸引青少年,淡化毒品的危害性,降低青少年排斥心理,再以之作為報導所稱「社交橋樑」,成為青少年族群開啟話題,並藉以建立交情之媒介。而如前所述,青少年為融入群體以尋求認同感及歸屬感,乃配合毒販並與之附和,進而順理成章成為其毒品客戶,即俗稱「藥腳」。

這類青少年或許也有想藉由施用該等新興毒品逃避家庭、校園及社會等現實壓力之想法。但不可諱言,也有想藉由施用毒品向同儕團體宣示效忠之用意,以達成融入群體,獲取認同感等目的,好讓自己能在該等族群中有一立足之地,並享受其歸屬感。

如前所述,藥頭利用青少年此一心態,帶出如報導所言「沒K講沒話」、「吃K少年家,吃久你就變頭家」等令人驚訝、企圖讓施用毒品成為生活中「正常化」活動之難以致信的順口溜,甚至美化成為青年少族群之「圈內文化」,對於青少年族群之殘害,猶如溫水煮青蛙,欲使青少年在不知不覺間接受成為此一次文化團體之成員。

因此為免青少年群體發生此等觀念偏差與毒品普及化等嚴重的社會問題,正如報導中提及的,來自家庭、學校與社會的理解與支持,才是青少年們所需要的。我們不能讓毒品成為青少年間人際關係的籌碼,也不該任令青少年以配合施用毒品換來群體的認同及歸屬感。因此,除了學校外,家庭也必須透過真誠交心、持續深入的教育與互動,使青少年確實理解毒品的真實樣貌,認清不應以毒品作為社交工具,更不能以施用毒品爭取同儕認同,而能勇敢向毒品說不,使青少年有能力保護自己遠離毒品,才能防免青少年新興毒品次文化團體之形成。

衛生福利部社會救助及社工司針對成年毒品使用者,若經評估有家庭支持服務需求時,會提供成人藥癮家庭支持服務方案(成人藥癮家庭支持服務專區,https://dep.mohw.gov.tw/DOSAASW/np-4246-103.html);至於未成年毒品使用者,有關第一、二級毒品使用者由少年法院或各地方法院少年法庭進行司法審理,而第三、四級毒品使用者則由少輔會專責人力處理。另外,不論成年人或青少年均可就毒品相關問題求助於各縣巿政府毒品危害防制中心或毒品危害防制辦公室,即可獲得相關協助與資源提供。


溫馨提醒:
今天,我們不僅了解了新興毒品如何滲入青少年的社交圈,更清楚「家庭、校園、社會」三方緊密合作的重要性。
我們不能讓毒品成為青少年尋求認同的方式,也不能忽視弱勢孩子的孤立與無助。當每個人多一分關心、多一次通報,就可能改變一個孩子的人生軌跡。
防毒不只是檢警的責任,更是我們所有人的行動。 請大家記住毒防專線 0800-770-885,守護青少年,從今天做起。謝謝大家!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