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臺灣高等檢察署:回首頁

:::

求職停看聽

  • 發布日期:
  • 最後更新日期:111-06-16
  • 資料點閱次數:764

生活與法律-求職停看聽

又到鳳凰花開,驪歌響起的時候,畢業學子們就要進入職場,展開人生新階段了。但是應徵求職者,為了避免遭有心人士詐騙,縱使心急,有些事情還是要注意一下的。現在是網路時代,求職管道不再只限於報紙或是佈告欄的告示了,除了可利用知名的求職網、人力銀行等媒介平台外,臉書的社團,或是LINE的社群團體也常常會出現求才的訊息,只要用求職相關關鍵字蒐尋,馬上就會跑出許多標題為「家庭代工」、「小資創業」、「開啟事業第二春」的貼文,點進去後,常見的內容就例如:「聘請線上助理- 處理網上購物訂單-20-50歲- 無需工作經驗-可居家辦公- 每天工作時間1-2小時-處理網購平台訂單-每天薪水500-1000/每天結帳-非誠勿擾-有興趣歡迎了解賴:l748」。但是,有意求職者對這類訊息,千萬要提高警覺,因為這極可能是詐騙的陷阱。目前,被以詐欺、洗錢罪名起訴到法院的當事人,每每說到為何變成詐欺集團分子,大多數就是在求職的時候,誤信了這類訊息,才一步步陷入泥淖裡的。

(一)這樣的訊息究竟有什麼問題呢?
首先,應該覺得奇怪的地方是,一般正式的求才廣告,應該會公示求才單位的名稱、地址、電話、面試場所,然而上述的訊息,卻要求與其聯絡的人,進入一個私密的溝通管道。這目的說穿了,就是張貼訊息者無意向外界透漏他的真實身分,以確保日後受僱人萬一在工作上出了什麼事,尤其是要負法律責任或吃官司的時候,火勢絕對燒不到他的身上,也就是不論受僱人是否能搞清楚自己為什麼會被警察逮捕,或是有沒有足夠資力賠償受害人的損失,都得要自己揹起所有的責任。第二個奇怪的地方是,這訊息釋放出來的工作條件,就是大家夢寐以求的”錢多事少離家近”,而且沒有入行門檻。大家冷靜想想,以便利商店的正職員工為例,一個月的薪水大約落在3到4萬之間,雖然有排休,但上班日也是一天要做滿8小時的,那麼,到底是什麼工作,可以每天只做1-2小時,每天就可現領500到1000元呢?說到底,這無非就是要吸引單純的人,進入詐欺的幌子而已。

(二)對方的詐騙手法與目的是什麼?
想要了解上開訊息為什麼能把求職者引進詐欺的圈套裡,就得談談詐欺集團運作的基礎模式。以最常見的網路詐欺為例,詐欺集團成員會先在網路商城,以某商家身分張貼低價販售某商品的訊息,不知情的消費者點擊後,商家便以手續費回饋等各種理由要求以私賴(LINE)聯繫,進入私賴後,詐欺集團成員便要求消費者匯款到私人帳戶,在消費者遲遲收不到商品而察覺被騙之前,詐欺集團成員早已先將帳戶內款項提領一光。詐欺集團為完成上開騙局,要使用個資在網路平台開帳號、使用門號設私賴、使用金融帳戶收匯款、找車手提款、找人監控車手、收集贓款送給隱身幕後的詐欺集團首腦等,這些詐欺集團要用到的帳戶、門號、人力,就是藉由前面我們說的求職私賴取得的。舉例來說:
1.對方表示: 「因為薪資要直接匯入帳戶,所以要你先將銀行存摺、提款卡與密碼、身分證件寄給公司徵信」。其實大家都知道,就算公司要將薪資匯入帳戶,也只需要帳號,並不需要提款卡與密碼,但因為求職心切,常會有人沒想這麼多就照做,結果,莫名其妙地,自己名字就被用在商城開帳號了,自己的帳戶突然在一兩天內就有數百萬匯款進出的紀錄。
2.對方表示: 「工作的內容很單純,只要到超商去收包裹,然後公司會傳資料到你的賴,你再依指定的時間、地點,送包裹去給照片裡的人,記得不要跟對方交談」。在這種情形,其實受僱人收、送的包裹,多數就是我們剛剛提到的求職者寄給公司徵信用的銀行存摺、提款卡與密碼、身分證件,雖然受僱人不見得知道包裹裡是什麼東西,卻已經在替詐欺集團跑腿了。
3.對方表示: 「公司每天會派人交提款卡給你,裡面的錢是與公司往來的廠商匯進去的帳款,只要按指示把錢提出來再送交給○○專員就可以了。」事實上,這些提款卡就是前面那些不知情求職者寄出去的金融帳戶提款卡,帳戶裡的錢就是不知情消費者匯的貨款,不管是提款者或是專員,其實就是幫詐欺集團隱匿犯罪所得去向的車手,而因為監視系統的完備,警方受理報案後,最快就能找到的犯罪者就是車手,但更高層的詐欺集團成員,往往因為前述私賴的層層隔絕,並不那麼容易被查緝到。依民法規定,車手與其他詐欺成員共同造成被害人的損害,因此車手必須與其他詐欺成員(不管有沒有被查到)負連帶的賠償責任,所以在司法實務上,車手往往是最直接面對被害人指控的人,而且雖然車手並沒有持有大部分的贓款,卻常須面臨大額之求償。

詐欺集團的話術多變,以上所舉例子只是其中一部分,但是不管話怎麼說,詐欺集團所圖除了被害人的錢,就是為了騙被害人的錢所需要的工具,例如人頭門號、人頭帳戶、車手。所以,有意求職者於應徵時,務必要留意徵才訊息的內容是否合理,包括「公司資訊是否公開」、「有無公開面試地點」、「個資及帳戶保護」、「工作內容與薪資是否相當」等重點,以免受騙。若有疑問,建議除了可撥打反詐騙諮詢專線165查詢外,也可至各縣市政府之勞工局處或是各地警察局進行相關的諮詢。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