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稿114.10.17》本署辦理修復式司法教育訓練,從《那些受傷的臉孔》看見修復,以修復式司法陪伴被害人走回人生正軌。(詳附件新聞稿)
- 發布日期:
- 最後更新日期:114-10-17
- 資料點閱次數:29
從《那些受傷的臉孔》看見修復
以修復式司法陪伴被害人走回人生正軌
為深化檢察體系與犯罪被害人保護機構對修復式司法(Restorative Justice, RJ)之理解與實踐,臺灣高等檢察署(下稱臺高檢署)於今(17)日邀集法務部、各地方檢察署主任檢察官、檢察官、觀護人及承辦修復式司法的個案管理員、社工人員與財團法人犯罪被害人保護協會同仁,共同觀賞法國電影《那些受傷的臉孔》(Je verrai toujours vos visages, 2023)。映後並邀請資深修復式司法促進者陳怡成律師與談,分享其在實務推動中對被害人復原歷程的觀察與省思,從國際與在地經驗出發,探討修復的真義——修復的不是關係,而是生命。
犯罪事件發生後,被害人往往失去對生活的掌控,陷入恐懼、無力與疏離。修復式司法透過安全且自主的對話歷程,讓被害人能夠說出創傷經驗,在行為人對傷害作出真誠回應時,被害人也因此獲得理解與尊重,於過程中重建自我力量。臺高檢署張斗輝檢察長特別提到,傳統以懲罰為主的司法系統,雖然能有效的維持社會秩序,但在回應被害人創傷、促進加害人責任感,以及修補社會關係上,仍有努力空間。也因此,法務部持續積極推動修復式司法措施,刑事訴訟法更於108年增列檢察官於偵查中、法官於審理中得轉介修復等規定,正式將修復式司法法制化,皆在彰顯我國對於被害人權益及柔性司法之重視。
法務部保護司張哲銘專門委員出席本場訓練活動,特別感謝臺高檢署長期積極協助法務部推動柔性司法政策與修復式司法理念,並肯定在全國各地檢署推展過程中的關鍵引領角色。張專門委員提到,法務部自99年起辦理修復式司法迄114年8月止,各地方檢察署總計收案3,122件,進入對話後雙方達成協議的件數佔71.1%,超過七成四的被害人表示「感受到司法正義獲得實現」,有九成以上加害人承諾「將以行動避免類似事件重演」,這些數字背後,反映的不僅是制度的運作,更是人心的轉化與信任的重建。法務部也將持續以此理念為核心,讓司法不只制裁,更成為連結與療癒的力量。
臺高檢署侯千姬主任檢察官於開場時提到,今日特別播放來自法國的紀錄片《那些受傷的臉孔》,片中記錄了多場由修復式司法促進者主持的對話場景,讓我們看見在誠實與尊重的對話中,被害人與加害人如何共同面對傷痛,在傾聽中逐步重建人與人之間的連結及信任。資深修復式司法促進者陳律師在與談中指出,修復式司法的核心精神並非促成和解,而是陪伴被害人回應自身的創傷,透過安全而真誠的對話,被害人能夠為自己說話,感受到被傾聽與理解,並獲得有意義的回應,進而逐步重建自我力量與自信,也因而願意重新信任社會。陳律師強調,修復不是修補關係,而是修復生命,讓受傷的人走出創傷,重新看見自己與希望。
近年,高檢署積極推動修復式司法轉介制度,強化以被害人為中心的修復觀點。本次觀影及與談活動,透過陳律師的專業引導與深度對話,讓在場的相關工作人員及犯保人員更能體察修復過程中被害人的心理歷程與需求,培養敏銳的「被害人感受力」與修復視角。臺高檢署將持續協助法務部推動修復式司法制度,陪伴受傷的人,重新走回生命的道路,恢復對人與社會的信任。
附件下載
- 新聞稿.pdf582 KB 114-10-17 下載次數:7
- 照片1.jpg128 KB 114-10-17 下載次數:14
- 照片2.jpg79 KB 114-10-17 下載次數:13
- 照片3.jpg104 KB 114-10-17 下載次數:12
- 照片4.jpg121 KB 114-10-17 下載次數:6